当前位置: 首页 > 爱情散文 > 正文

我与张爱玲_睹物思人_海天散文

来源: 文学语言汇 时间:2023-08-07
*一次读张爱玲似乎很早很早,几乎只记得是一篇散文,内容全忘了,但是依稀可以记起当时的感受,尽管朦胧,回忆起来还是甜美而惆怅的__这应该是每一次读张爱玲的感受。    系统读张爱玲的书是在高中时代。高二时,文理分科了,心里没那么多顾及,没日没夜的看书看小说,日子过得娇雍而伤感。是跟一位女同学借的《张爱玲全集》,厚厚的,绿颜色。那时,喜欢坐很后一排的靠窗座位,闲来无事,看看窗外的风景。窗下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湖,清风徐来时,水波不兴,像一位四十多岁历经沧桑的女子靠窗梳头发,安静,美丽。对面是闻一多纪念馆,平常游人不多,但如果有游人,一般都风度翩翩,那时很爱做的事是数数人群中有几男几女,穿的什么衣服,什么颜色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种心境真的不适合读张爱玲,可也许正是那种心境让我永远的喜欢上了张爱玲的文字,稳妥而不易改变。那时,读了张爱玲后,心里总会有无数莫名的伤感,有时读着读着就想蹲下去,蹲在角落里紧紧抱着自己,紧紧守侯着自己的心事。那时便明白张爱玲心中是有着一番彻骨的悲凉与孤独的。    上大学后,慢慢发现自己说的话,其实张爱玲在四十年代早说了。有一次,写了一篇小说,故事古老,但都是我家乡的故事,半真半假,主题是说家乡的老老少少全是不彻底的人,可唯有这世世代代不彻底的人,方能维持世间的太平。写出来后还颇为自豪,觉得自己说了别人未曾说过的话。可后来读张爱玲的散文,发现张爱玲在《我的文章》中早说了类似的话,至少说过维持世间太平的都是一群不彻底的人。不可否认,在写小说之前,的确看过《自己的文章》,可看得似懂非懂,至少不记得张爱玲的观点。即使潜意识里受过张爱玲的影响,但想到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,至少还算跟张爱玲心意相通吧。    又有一次,在宿舍里跟姐妹们海阔天空的畅谈,说了一句连自己都很感动的话,"女孩子很重要的便是美丽的容颜,因为容颜的美丽是不需要任何背景的,而其他一切的好都需要背景,或者需要时间,而时间是很无情的背景,可以了解一切,也可以化解一切。"说了之后,真的很感动,为自己感动,为自己的思想感动。可后来在张爱玲的小说《创世纪》里,发现了这样的一段话"莹珠家里的穷,是有背景,有根底的,提起来话长,就像是'奴有一段情,唱拨拉诸公听。'可是莹珠走在路上,她身上只有一点解释也没有的寒酸。"说得好,世间的无奈岂是可以解释得完的,明日复明日,解释了今天,逃不过明天,还没解释完,该怆然的挥手而去了。女孩子的好也一样,拼起命尽量做得好,还得给时间别人了解了解,天长日久,两鬓斑白,获得的一点荣誉也带不去,倒不如一生下来就是个美女,不用知根知底就知道其中的好。毕竟谁都信任自己的眼睛。    后来,慢慢发现生活习性跟张爱玲也有颇多相似之处,且不说共着不喜与人打交道不喜每天工作等性格,连一些生活细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。在一个人的回忆里(不记得是谁了)发现张爱玲有高度近视,可她平日里不喜欢戴眼镜。心里一番窃喜。以前羞于承认自己有高度近视,因为不喜欢戴眼镜,原来大家也如此,还是自己喜欢的大家。张爱玲不喜欢跟人说话,在别人的文章里得知原因,张爱玲认为自己不大会说话,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人,怕说话伤害了别人,宁可不说。曾经跟菜菜说二十年来说的话,都不及跟她一个人说的多(昨天晚上还聊到凌晨两三点)。一直不是个擅长说话的人,自尊心又极强,别人说什么话,听着不高兴就要反唇相讥,尤其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,一说话就会伤害别人,看着别人不高兴,自己心里又懊恼得很,如此一来,就不喜欢跟别人说话了。    张爱玲爱穿奇装炫服,在她的手下,被单摇身一变即可以是一件设计大胆的衣服。虽然,从不改被单做衣服,但是有好几件衣服一直被人认为是被单改做的,听后没有难受,相反很开心,不能用被单做衣服,却无意中买到了被单做的衣服,也算师出有名。张爱玲爱悦自己,如胡兰成说"她觉得很可爱的是她自己,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,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。"从不忌讳说自己自恋,对着镜子试衣服,镜子里的那个人,因为投入到试衣服的喜悦中了,变得玲珑剔透,似乎时光可以留驻,如何叫人不喜欢?但是胡兰成觉得张爱玲不是自恋,他认为"自恋是伤感的,执着的,而张爱玲是跋扈的"。自恋的确是伤感的,是屏弃了一切崇高伟大的东西,直接过度到虚无的状态,缺少一种跋涉的过程,难免有失健康。张爱玲的确是跋扈的,但不是悲壮,是苍凉,有若葱绿配桃红,有一种参差大对照的美,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。到底是大家。    仔细读张爱玲的文字,有一种潮湿的味道,是多年不曾清扫过的宫殿,华丽而忧伤;但又是青春的,对人生有一种虔诚的爱。张爱玲其实又是平常的,她的每一次感动都深深撞击着我的心灵。一定又是个平平常常的女子。

热门栏目